乳腺癌
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
我国每年新发乳腺癌26.9万例
死亡7万例
它是导致45岁以下女性死亡的最常见原因
可谓是女性健康的“第一杀手”
乳腺癌发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
目前医学界尚未有明确的定论
但可以肯定的是
乳腺癌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
?
国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
精神心理因素
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
?
长时间精神压抑的女性
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一般女性高32倍
当女性处于生气、烦闷、忧虑、抑郁等
不良情绪状态时
会刺激人体产生非特异性应激反应
影响神经—内分泌—免疫轴
导致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紊乱
肿瘤细胞就会趁机躲过人体的免疫监视
潜伏在乳房“生根发芽”
?
除了不良情绪
这些因素也与乳腺癌有关
吸烟、饮酒
吸烟人群的乳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群的1.24倍。
被动吸烟的女性,与在无烟环境中生活的女性相比,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了30%~60%。
重度饮酒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,是不饮酒和偶尔饮酒人群的1.61倍。
?
肥胖
乳腺癌的发生、发展与雌激素有关,而肥胖会影响雌激素水平。
乳房里除了乳腺,最多的就是脂肪。
过多的脂肪组织会为癌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,即炎症肿瘤微环境,还会提高雄性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速率和转化量,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。
成年人体重每增加10kg患癌率增加2倍,乳腺癌患者体重每增加5kg死亡率增加25%。
家族遗传
研究表明,家中有一级亲属(妈妈、姐妹或女儿)患乳腺癌,其患乳腺癌的概率是其他人群的2~3倍。
怀孕史
未曾生育或晚育、反复人工流产、产后未哺乳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。
有害物暴露史
长期补充外源性激素、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等;
医源性放射影响,如X线、放射性核素等。
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达90%
而晚期则不足40%
早期发现乳腺癌不仅治愈率高
还可以做“保乳”手术
不用切除乳房
此外
还可减少术后的各种辅助治疗
换句话说
就是能省钱!
所以
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
如果出现了以下症状
一定要警惕
乳房肿块?
多为单发,质地较硬,表面不光滑,边缘不规则,不易推动的无痛性肿块。
乳头改变
乳头溢液,乳头有回缩、偏位或内陷,以及双侧乳头不对称,湿疹样变等。
皮肤改变
乳房表面皮肤因受到牵拉而出现凹陷,外形与“酒窝”类似,橘皮样改变,皮肤卫星结节,皮肤溃烂等。
腋窝淋巴结肿大
排除炎症因素,同侧腋窝淋巴结出现肿大。
●?既往有乳腺导管、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;
●?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的女性,如霍奇金淋巴瘤放疗患者;
●?有乳腺癌和(或)卵巢癌家族史;
*家族包含一级、二级亲属。一级亲属指父母、子女以及兄弟姐妹(同父母),二级亲属指叔、伯、姑、舅、姨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。
●?乳腺癌相关基因(BRCA1/2、PTEN、TP53、CDH1、STK11 等)突变携带者。
?
No.1检查方面
? 一般妇女?
(1) 20岁开始做乳腺的自我检查;
自检方法
1、站在镜子前,双手举过头或自然垂下,观察两侧乳房形状是否平整对称,有无凹凸不平;乳头是否有糜烂、分泌物和皱缩。
2、仰卧,左肩稍微垫高,左手放在头上。用拇指和食指挤压乳头,检查是否有液体流出。
3、伸出右手,以乳头为中心,用指腹触摸左侧乳房各部分,注意有无肿块,疼痛点,尤其注意外上侧部分。
触摸时注意手要平面移动,不要将乳房捏起,以免造成假象。同样的方法左手触摸右乳房。
4、注意双侧腋窝和锁骨上窝,触摸有无肿大的淋巴结。
(1) 40岁开始筛查,推荐每1~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;如果B超发现有疑问时可以进一步进行钼靶检查及乳房的核磁共振检查;
(2) 70岁以上,体健者、预期寿命10年以上者均建议维持筛查。
? 乳腺癌高危人群?
(1) 推荐40岁或更早开展乳腺癌筛查;
(2) 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;
(3) 每6~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;
(4) 每6~12个月1次乳腺体检;
(5) 必要时每年1次乳腺增强核磁共振(MRI检查)。
?
No.2生活方面
??戒烟戒酒,尽量远离“二手烟”;
??饮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避免吃脂肪含量高、辛辣、油炸的食物;
??尽量避免吃富含激素的食物以及口服避孕药等;
??作息规律,如果睡眠有障碍,要及早就医;
??适时生育,母乳喂养;
??放松心情,保持良好心态,不要生闷气;
??积极治疗乳腺疾病,尽量避免乳腺接受过量的电离辐射;
??养成运动的好习惯,控制体重。